流动国学润童心 领略青铜艺术下的不朽魅力
日期:
2025-04-29
文章来源:
益阳市博物馆
点击量:
58
作者:
曾诗凡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自觉地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重任。近日,益阳市博物馆流动国学堂持续行动,走进桃江县浮邱山乡新桥小学、牛田镇杉树仑小学、高桥镇小山湾学校,为近200名孩子们送去了集创新、探索、趣味性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国学课程,让大家在互动体验中领略千年青铜艺术的不朽魅力,体会传世之宝背后的巧思匠意。
课程伊始,宣教老师用“叫不出名字的青铜器”这一话题打开孩子们的想象,通过课件展示了众多益阳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从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酒器到击鼓鸣金刀光剑影的青铜铙,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形制、叫法和功能。面对孩子们抛出的各种疑问,老师还例举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传世之宝,由浅入深地为孩子们介绍了每一件青铜器背后代表的社会典型文化现象,为大家深度解读课程核心内容——中国青铜器文化,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与“青铜”朋友的共同语言,短短一节课大家仿若置身青铜世界,惊叹连连。

课程结束后,还特别设置了“随堂小测”环节,通过简单的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为大家巩固课程知识。满分的孩子们还有机会得到益阳市博物馆的特色文创生肖书签奖励。学生们充满干劲,自信满满,一边回想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边快速作答,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便交上了自己满意的答卷。
光听光想还不过瘾,同学们亲自上阵,化身“小小拓片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手工铜镜纹样瓦当拓印。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饕餮纹、动物纹等等,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学生们铺宣纸、喷清水、覆墨包,怀着好奇与期待自己动手,透过墨色复刻文物里的故事与美感。随着一次次的拍打,瓦当的形状和纹理逐渐清晰地显现在宣纸上,仿佛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益阳市博物馆流动国学堂正是“文物+教育”特色课程的生动实践,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孩子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探索未知的热情。接下来,益阳市博物馆也将继续拓展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创新更多基于馆藏特色展览的生动历史文化课程内容,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